今日黑料速递 - 黑料网每日更新,不错过任何大瓜

高考必考成语800个及解释,掌握语言艺术,提升语文素养

发布于:2025-04-25 阅读:129

以下是高考必考成语800个及解释的部分内容:

1. 数典忘祖:指古代的礼制、历史。比喻忘本,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。

2. 捉襟见肘:原指衣服破烂,生活穷困。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,无法应付。

3. 投鼠忌器:要用东西投掷老鼠,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。比喻有所顾忌,做事不敢放手。

4. 狗尾续貂: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。后也用来比喻事物(多指文艺作品)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,含贬义。用于自称时,含谦义。

5. 始作俑者: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。

6. 炙手可热:比喻气焰盛,权势大。多含贬义。

7. 屡试不爽: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。

8. 韦编三绝:现用来形容勤奋刻苦的精神。

9. 颐指气使:形容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。

10. 钟灵毓秀: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。

11. 莘莘学子:一批学子。

12. 心猿意马:形容心思不定,变化无常,如同猿跳马奔。

13. 应接不暇:指一路上风景优美,看不过来。后指景物繁多,来不及观赏,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。

14. 余音绕梁: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,余音回旋不绝。

15. 从长计议: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,指不急于作决定,也指慢慢设法解决。不能用作“从长远考虑”。

16. 从井救人:跟着跳下井去,打救落井的人,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,不能救人反而危及自己。

17. 从善如登: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。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。比喻学好不容易,要花力气。

18. 蹉跎岁月:蹉跎,时间白白过去。形容虚度光阴。

19. 错落有致: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。

20. 大处落墨:指绘画或写文章要从主要的地方着笔。比喻做事要从大处着眼,首先解决关键问题。

21. 大吹大擂:许多乐器同时大声吹打(吹:吹喇叭。擂:打鼓)。比喻大肆宣扬,大肆吹嘘。

22. 大而化之: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,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。

23. 回肠荡气:形容文艺作品或表演非常动人,耐人寻味。

24. 众口铄金:比喻谣言多,可以混淆是非。

25. 有口皆碑: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牌。比喻人人称赞。

26. 无微不至:没有什么细微之处照顾不到。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。

27. 金碧辉煌:形容建筑物或陈设华丽精致,光彩耀目。

28. 门可罗雀:大门前面可张网捕雀。形容宾客很少,家里很安静,或社会交往很少。

29. 门庭若市:门庭如同闹市。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。现形容来客众多,非常热闹。

30. 望尘莫及:仰望后尘,追赶不上。比喻远远落后。

31. 鞭长莫及:本意为马鞭虽长,但打不到马肚上。后用以比喻力不能及。

32. 东山再起: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。比喻的对象是人。

33. 死灰复燃: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(多指坏事)。可见这是一个贬义词。

34. 目不暇接:东西太多,眼睛看不过来。适用范围比“应接不暇”小。对象是静止不动的物品。

35. 含英咀华:口中含着花慢慢地咀嚼。比喻细细地玩味和体会文章的精华。

36. 涣然冰释:像冰块遇热,一下就溶解了。比喻疑虑、误会很快就消除了。

37. 火中取栗:比喻受人利用,冒险,白吃苦头,自己得不到好处。

38. 厚此薄彼:重视优待这个,轻视、冷淡这个。形容不平等相待。厚,优待、看重;薄,看不起;彼,那个。

39. 讳莫如深:讳,隐秘不说;深,事件重大。后来形容瞒得很紧,惟恐别人知道。

40. 河清海晏:河,黄河;晏,平静。比喻天下太平。

41. 沆瀣一气:沆瀣,夜间的水气。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。

42. 含糊其辞:故意把话说得不清楚,不明确。

43. 疾首蹙额:疾首,头疼;蹙额,皱眉头。形容厌恶、痛恨的样子。

44. 见微知著:微,小,苗头;著,明显。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发展的趋向和实质性的问题。

45. 吉光片羽: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;片羽,一种羽毛。比喻残余仅存的古代文物。

46. 激浊扬清:激:冲去;浊,脏水;清,清水。原来比喻除去坏人,奖励好人。现在比喻发扬好的,去除坏的。

47. 既往不咎:既,已经;往,过去;咎,责备,加罪。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。

48. 脍炙人口:脍,细切的肉;炙,烤肉。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。(多指诗文)

更多成语及其解释,请参考以下

你有没有想过,高考语文中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成语,其实都是你通往高分的关键?高考必考成语800个及解释,这不仅仅是一串串的文字,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你表达能力的有力武器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成语世界,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
成语的魅力

成语,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。它们言简意赅,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人生哲理。例如,“哀鸿遍野”这个成语,用“哀鸿”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,形象地描绘了灾区的惨状,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灾民的同情和关怀。再比如,“安土重迁”这个成语,则表达了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,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乡土情结。

成语的学习方法

学习成语,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它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,更需要你用心去理解和运用。那么,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成语呢?

首先,你要掌握一些学习成语的技巧。比如,你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来记忆成语。例如,当你学习“按图索骥”这个成语时,你可以想象一个骑在马上的人,按照图上的指示去寻找好马,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。

其次,你要注重成语的运用。学习成语的目的,不仅仅是为了考试,更是为了提高你的表达能力。因此,你可以在写作和口语中多运用成语,这样既可以巩固你的记忆,也可以提高你的语言水平。

成语在高考中的地位

成语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它不仅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,也是高考语文得分的关键。据统计,高考语文中,成语题的得分率一直不高,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考生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,运用不够灵活。

因此,你要重视成语的学习,把它作为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。你可以通过做真题、模拟题来熟悉成语题的题型和难度,也可以通过阅读名著、报刊杂志来积累成语,提高你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。

成语的文化内涵

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部分,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。每一个成语背后,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例如,“卧薪尝胆”这个成语,就讲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最终战胜吴国的故事,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
因此,学习成语,不仅仅是学习语言,更是学习文化。你可以通过阅读成语故事、成语词典来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,从而提高你的文化素养。

成语的未来发展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成语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。一些古老的成语,被赋予了新的意义;一些新的成语,也不断地涌现出来。例如,“给力”这个新词,就成为了近年来最流行的成语之一,它用来形容某事物非常精彩、非常棒。

因此,你要关注成语的未来发展,了解新的成语,学习新的表达方式,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加丰富、更加生动。

高考必考成语800个及解释,这不仅仅是一串串的文字,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你表达能力的有力武器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成语世界,探索其中的奥秘,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,为高考语文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本站严格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,不复制原创内容。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,请于30日内联系,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。网站邮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邮箱谢谢!

相关文章